《瞭望》:传承中华优秀生态文化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老祖宗的智慧能治好现代人的”生态病”吗?》
最近看了一部叫《生态中国》的纪录片特别有意思。开头镜头扫过甘肃敦煌的月牙泉,水面倒映着鸣沙山的曲线,突然画外音说:”知道吗?这片绿洲能存活两千年,全靠古人发明的‘坎儿井’灌溉系统。”我当时就愣住了——原来我们天天喊的”生态文明”,老祖宗早就在实践了。
说到古人的生态智慧,可不止是挖几条水渠那么简单。纪录片里有个特别生动的例子:福建土楼的客家人建房子时,会在墙基埋活蚯蚓。这些”地下工程师”能自动疏松土壤,让建筑历经地震都不倒。这种”以生物治地质”的法子,比现在动不动就用钢筋混凝土高明多了。云南哈尼族的梯田更神奇,他们搞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层结构,山顶的树涵养水源,山腰住人,山下种稻,水流到最后还能养鱼。这种设计让元阳梯田成了连联合国都点赞的”活态文化遗产”。
不过最让我吃惊的是,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禹贡》里就记载了”任土作贡”制度。简单说就是每个地方要根据环境特点进贡特产,平原交粮食,山区献木材,湖边送鱼虾。这不就是最早的”因地制宜”发展观吗?到了周朝更绝,《伐崇令》明确规定”毋伐木,毋壅泉”,打仗都不准破坏生态。想想现在某些地方为了GDP乱砍乱挖,真该把这条法令刻在开发区大门口。
纪录片讲到唐朝时放了段动画:长安城的排水沟里养着乌龟,这些”生物检测员”遇到污水就会躁动不安。当时的管理员看到乌龟异常,就知道哪段下水道出问题了。这种”生态监测系统”比现代仪器都灵敏。明朝《天工开物》里记载的”桑基鱼塘”也让人拍案叫绝——塘泥肥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整个系统循环利用零浪费。弹幕里飘过一句:”这不就是古代版循环经济?”
但片子也不避讳黑历史。播到清末北京城那段,画面里黄土漫天,解说词说因为过度砍伐,西山”童山濯濯”,导致”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弹幕突然密集起来:”这不就是现在的沙尘暴吗?””老祖宗的教训我们居然又重演一遍”。
转折出现在讲浙江安吉余村那段。2005年这里还在放炮开矿,山体炸得千疮百孔。镜头切换到现在的余村,竹林里的监控实时监测空气负氧离子,大屏幕显示着碳汇交易数据。村支书笑着说:”我们现在卖空气都能赚钱。”这个案例活生生演绎了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纪录片后半段特别打动人的是青海三江源的故事。藏族阿妈带着小孙女巡护雪山,孩子用冻红的小手捡起塑料瓶装进背包。阿妈说:”我们藏族有句话,山是父亲,水是母亲。”这时候镜头拉远,雪山倒映在孩子的瞳孔里,弹幕齐刷刷”破防了”。
看到最后才明白,所谓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我们回到原始社会,而是像中医调理那样,用传统智慧治现代病。就像片中那个在雄安新区搞建设的工程师说的:”我们做城市规划时,特意研究了北宋汴京的排水系统和苏州园林的水系设计。”弹幕精辟总结:”这叫老方子治新病”。
这部片子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齐民要术》里的农事经验和华为的智慧农业系统放在同一个画面里,把都江堰的分水原理和三峡大坝的调度系统做成对比图表。当屏幕上同时出现河长制APP界面和《水部式》唐代文书时,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古今交响”。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生态治理既需要卫星遥感这样的”千里眼”,也离不开”斧斤以时入山林”的老规矩。就像弹幕里某位网友说的:”原来生态文明不是选择题,而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