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哲学研究:掌握文化实践规律

深化文化哲学研究:掌握文化实践规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我们在谈论”文化”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吃饭,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夕阳,有人看到”夕阳无限好”,有人却感叹”只是近黄昏”?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都藏着”文化”这个神秘的大词儿。最近看了部关于文化理论的纪录片,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default-9
这部片子一上来就抛出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文化可能是所有跟人有关的学科里最让人头疼的概念。你想啊,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又像风一样抓不住形状。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有人觉得文化就是琴棋书画,有人认为是衣食住行,还有人把它等同于道德规范。这种多样性让研究文化变得像在雾里看花,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
纪录片里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老人家虽然没专门写本《文化概论》,但他们提出的唯物史观给文化研究开了个好头。特别是恩格斯说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这句话听着挺拗口,其实意思很简单:文化这东西虽然受经济基础影响,但它有自己的小脾气,不完全跟着钱走。就像我们现在看《红楼梦》,早就不关心曹雪芹当时的经济状况了,可书里的文化价值还在发光发热。
说到文化的规律,这片子讲得特别生动。文化发展就像一棵树,早期主要看”土壤”——也就是自然环境。住在草原上的民族唱长调,住在山里的民族唱山歌,这都是环境给的文化DNA。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和政治这些”园丁”开始修剪这棵树。比如唐朝开放,文化就多元;宋朝商业发达,市民文化就兴起。但文化也不是完全被动,它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就像现在年轻人追捧国潮,反过来又推动了传统工艺复兴。
“大文化”这个概念特别有意思,它说的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整体看法。比如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西方人讲”征服自然”,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大文化。这种大文化的形成不是谁坐在书房里想出来的,而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慢慢熬出来的老汤。就像四川人爱吃辣,最初是为了祛湿,后来就变成了地方文化特色。
纪录片里有个观点特别戳中我:意识形态其实是文化的灵魂。这话听着有点抽象,但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我们现在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环保政策,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转变——从一味追求GDP到追求可持续发展。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那段。片子说这工作是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听着挺宏大,但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比如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那些正能量博主,他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这就是在参与意识形态建设。还有那些展现中国科技的纪录片,既长了国人志气,也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选择里——从刷什么短视频,到给孩子讲什么睡前故事,甚至到转发哪条朋友圈,都是在参与文化构建。而真正理解文化,或许要从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开始,认识到文化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就像片中说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要守住文化根脉,又要有开放包容的胸襟,这样才能造就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化形态。
下次当有人问我”什么是文化”时,我可能会说:它就是那些让我们成为”我们”的无形之物,既古老又新鲜,既坚固又善变,既属于集体又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理解文化,或许就是理解我们自己最好的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夸克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k.yingshibaike.com/354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