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创作谈:真实支教故事感人呈现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北京大学生遇上高原教室:《援藏日记》背后的真实与温度
3月13日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初春的寒意,但《援藏日记》的特别观影现场却暖意融融。导演陈中阳带着主演范家其、王海祥,还有摄影指导赵剑桥、制片人刘海洋一起,跟观众分享了这部即将在3月20日全国公映的电影背后的故事。映后互动环节特别有意思,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代表为主创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大家还即兴跳起了藏族舞蹈,那种跨越地域的文化交融,跟电影里讲的故事特别呼应。
《援藏日记》讲的是北京大学生韩松去西藏支教的故事。这个叫韩松的大学生,本来可能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毕业后找个安稳工作就完事了,但他偏偏选择了去高原教书。电影用特别诗意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他怎么一步步走进藏族孩子们的世界,又怎么被这些孩子改变的故事。导演陈中阳说,他特别想表达”教育是相互照亮”这个理念——你以为你是去教别人的,结果发现自己被教得更多。
为了拍这部电影,陈中阳可没少跑地方。他先后去了甘南、黄南、甘孜采风,把听到的真实故事都揉进了剧本里。最特别的是,电影里很多藏族小孩的角色,就是找当地孩子演的。陈中阳说,他特别相信一个道理:人这辈子要是能遇到个好老师,真的能改变一生。他希望通过韩松这个角色,让更多人看到支教老师这个群体的付出。
演韩松的范家其,聊起这个角色时特别感慨。他说刚进组那会儿怎么都找不到感觉,直到有次意外把导演的车玻璃给砸了,反而突然开窍了。”韩松这个角色最难演的就是那种坚守的感觉,”范家其说,”一个北京大学生突然跑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要融入当地生活,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个过程特别微妙。”为了演好老师这个身份,范家其没少琢磨,他说演完这部电影后,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觉得教书就是传授知识,现在明白了,老师更是在传递一种可能性。”
王海祥在电影里演的是藏族角色格桑朗措,这对一个非藏族演员来说挑战不小。为了这个角色,他看了大量藏语电影和纪录片,还专门学了藏语和那种带着藏族口音的普通话,也就是大家说的”藏普”。最有意思的是,他经常跟当地藏族小孩混在一起,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王海祥记得特别清楚,有次拍完戏,一个藏族牧民朋友直接用藏语跟他聊天,完全把他当成了藏族同胞,那一刻他特别有成就感。”格桑朗措是个特别纯粹的人,”王海祥说,”他守着学校,就一个念头,想让这些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电影里有场戏我印象特别深:韩松刚开始教课时,孩子们都怯生生的,连举手回答问题都不敢。后来有个小女孩终于鼓起勇气举手,韩松特别耐心地等她说完,哪怕她说得磕磕绊绊的。就是这些特别小的细节,让人看得心里发酸。还有韩松学着喝酥油茶、吃糌粑的样子,那种既想融入又不太习惯的状态,演得特别真实。
映后交流时,很多观众都说这部电影”真实、感动、有力量”。有个观众说得特别好:”它没把支教这件事拍得多么悲情或者多么伟大,就是平实地记录那些日常的温暖和困难,反而更打动人。”导演陈中阳透露,他正在考虑做个导演剪辑版,甚至可能把这个故事拍成电视剧,因为素材实在太丰富了。
《援藏日记》最打动人的地方,可能就是它展现的那种双向成长。韩松教会孩子们知识,孩子们却教会他更多关于生命、关于坚持的东西。3月20日电影就要上映了,如果你也想感受这份高原上的师生情,不妨去电影院看看。说不定看完后,你也会想起那个曾经改变过你的老师,或者,你也想成为那个能改变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