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观影会:导演主创与观众亲密互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北京大学生遇上西藏草原:看完《援藏日记》,我理解了什么叫”缺氧不缺精神”
3月13日的北京,春寒还没完全褪去,但电影院里却暖意融融。银幕上,北京大学生韩松正蹲在海拔4500米的草原上呕吐,他的支教生活就从这场严重的高原反应开始了。坐在我前排的藏族姑娘卓玛突然笑出声,转头对同伴说:”跟我阿爸当年从拉萨去北京上学时一模一样!”这个细节让我突然意识到,《援藏日记》要讲的远不止是个支教故事。
电影里有个镜头特别戳人:韩松半夜被狼嚎惊醒,抄起手电筒冲出帐篷,结果发现所谓的”狼群”其实是几个藏族孩子蹲在草地上学狼叫。他们眨巴着亮晶晶的眼睛说:”韩老师,我们想看看北京来的老师胆子大不大。”这个既好笑又心酸的桥段,把文化碰撞拍得鲜活极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场戏是导演陈中阳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当年真有支教老师被孩子们的恶作剧吓到腿软。
主演范家其在映后交流时说,他为了演好韩松这个角色,专门去山南地区的村小住了半个月。”有天早晨我跟着支教老师去接学生,有个孩子光脚在结冰的溪水里走了四公里。”他边说边比划着,”到了学校,老师蹲下来给孩子焐脚的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为什么要来演这个戏了。”这话让现场好几个观众开始抹眼泪,尤其是坐在角落里的几位中年人——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二十年前的援藏教师。
最让我意外的是电影里的”诗意镜头”。本以为支教题材会拍得很沉重,可陈中阳导演偏偏用胶片般的质感捕捉了西藏的光影:晨雾中的经幡、课桌上融化的酥油茶渍、孩子们用粉笔在黑板画的布达拉宫…这些画面美得不像话,直到藏族学生代表上台献哈达时我才恍然大悟——导演是把支教老师的日常,拍成了他们眼里的西藏啊!
互动环节简直成了大型认亲现场。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们跳起锅庄舞时,台下好几个观众自发加入,有个羌族姑娘边跳边哭。制片人刘海洋笑着说:”拍戏时我们剧组有个规矩,谁想家了就去帮牧民放牦牛。现在看大家跳舞,突然觉得我们可能拍对了。”这话引得满场掌声,连影院工作人员都趴在门边看得入神。
电影后半段有场戏特别催泪:韩松支教期满要离开时,孩子们用汉语拼音和藏文混着写了封信,开头是”qīn ài de sōng lao shī”。现场有位戴眼镜的女士突然泣不成声,后来交流才知道她是08年的支教志愿者。”当年我的学生也这样写过信,只是把松老师换成了杨老师…”她说完这话,好几个观众主动过去拥抱她,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援藏精神的传承”。
散场时碰到个有意思的细节:影院走廊里,几个年轻人在争论韩松该不该留下来。穿藏袍的姑娘说:”重点不是留不留,而是他把北京的数学课带到了草原,又把草原的故事带回了北京。”这话简直是对电影最好的注解。回家的地铁上,我翻出手机查了查,发现现实中像韩松这样的支教老师,二十年来已经有近万人走进过西藏的牧区课堂。突然觉得,银幕上的光影和现实里的温度,就这样悄悄重叠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