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珈西《温柔》北影节受好评,虚实展现女性成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彩色恋爱撞上黑白现实:李珈西在《温柔》里玩了一把叙事魔术
电影院里突然暗下来的那一刻,我还没意识到自己要经历什么。直到银幕上开始交替闪现彩色与黑白的画面,就像有人在你眼前快速切换两个平行世界——这就是李珈西新片《温柔》给我的第一记视觉暴击。
这个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亮相的作品,是李珈西的第十部电影。说实话,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部规规矩矩的爱情片,毕竟彩色部分改编自她自己的小说《夜色温柔》。但导演显然没打算走寻常路,她把一个恋爱故事和剧组拍摄现场硬生生揉在了一起,彩色画面里是甜腻的恋爱日常,黑白影像中却是焦头烂额的创作现场。这种割裂感刚开始让人坐立不安,就像同时看着童话和纪录片。
苗若芃那张脸出现在大银幕上时,我差点没认出来。这个在喜剧里活蹦乱跳的姑娘,这次演了个”普通却自信”的角色,穿着素色毛衣在镜头前安静得像个陌生人。后来听导演说,很多场景都是现场临时”搞事情”逼出来的真实反应,难怪那些尴尬的沉默和突然的情绪爆发都带着毛边,真实得刺眼。有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她站在天台上突然开始背诵电话号码,背到第七个数字时声音开始发抖,那种克制的崩溃比嚎啕大哭更有杀伤力。
赵子慧演的中年女导演西才是真正的戏眼。这个角色简直就是李珈西的镜像,特别是她对着监视器喊”再来一条”时脖颈暴起的青筋,活脱脱就是创作者焦虑的实体化。有场戏她在卫生间补妆,粉扑按在眼下却突然停住,镜子里的人像在质问”我到底在干嘛”。这种时刻比任何台词都直白——所谓女性成长,不就是无数次自我怀疑后的继续前行吗?
最绝的是那些时空跳跃的转场。前一秒彩色画面里情侣在樱花树下接吻,下一秒黑白镜头就切到剧组因为下雨在骂娘。这种粗暴的对比像在说:浪漫都是剪辑出来的,现实永远乱成一锅粥。黄才伦说这片子有”超现实的冲击感”,我算是明白了——当恋爱滤镜突然被扯掉,露出创作背后的狼狈,那种落差比任何特效都震撼。
观众席有个姑娘小声嘀咕:”这温柔也太疼了。”确实,那些看似平淡的对话里全是暗礁。比如女主角说”我没事”时正在把餐巾纸撕成雪花,或者导演西对着空荡荡的放映厅自言自语”这里本该坐满人”。李珈西太懂怎么用日常细节捅刀子了,她镜头下的温柔从来不是软绵绵的妥协,而是像赵子慧说的”用力量照亮自己与他人”的过程。
散场时听到后排大叔嘀咕:”这哪是电影,分明是扒开伤口给人看。”我想他可能看懂了那些黑白片段的意义——每个女性创作者大概都要经历这样的撕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表达与妥协之间。王映涵说这片子本质是女性成长叙事,我倒觉得它更像一份创作病历,记录着所有温柔表象下的淤青。
灯光亮起时,我发现隔壁座的姑娘在抹眼泪。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票根,上面印着《温柔》的上映信息。这片子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具有欺骗性,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后劲十足。走出影院时,春夜的风突然变得具体起来——原来最锋利的温柔,是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突然看清自己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