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阿里云盘「BD1280P/3.3G-MP4」原声版泄漏版资源分享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运河的水流进荧屏:《北上》如何让文学IP活起来
4月14日的北京,一场关于电视剧《北上》的研讨会热闹非凡。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把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这些平时只在新闻里听到的单位都聚到了一起,就连专门研究广播电视技术的规划院和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的人也来了。这阵仗,一看就知道《北上》不简单。
这部剧的原著来头不小——徐则臣的《北上》可是拿过茅盾文学奖的。但小说和电视剧毕竟是两码事,把纸上那些描写京杭大运河的文字变成镜头里的画面,可不是照着书拍那么简单。剧组显然下了功夫,镜头扫过运河两岸,那些老码头、石拱桥、临水而建的民居,连晾在岸边的渔网都透着股子生活气。更绝的是他们找来的群演,扛包的、叫卖的、蹲在船头吃饭的,活脱脱就是从运河里长出来的人。
国家广电总局的朱正文副司长说得挺到位,这部剧确实有种”站在现在看过去”的视角。比如剧中那些跑船的年轻人,穿着打扮是现代的吧,可一开口聊的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行船规矩。这种碰撞特别有意思——你明明看着他们在用智能手机导航,转头又见他们按老法子观测水流,两样东西搁一块儿居然不违和。江苏宣传部的徐宁部长提到”文学IP+影视+文旅”的模式,这话在剧里就能找到印证。我专门去查了,自从《北上》开播,淮安、扬州几个运河城市的游船预订量涨了三成,好多游客指名要去剧中出现过的码头打卡。
总导演姚晓峰在研讨会上没怎么谈艺术追求,倒是反复强调”团队合作”。看剧时能感觉到这种默契——运河上的晨雾怎么拍,船工号子怎么录,甚至角色衣服上的补丁该打在左肩还是右肩,这些细节肯定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原作者徐则臣说剧比书影响大,这话我信。书你得主动去读,剧可是会自己钻进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聊里。就像我邻居老太太,压根不知道茅盾文学奖是啥,但能对着电视里的运河风景念叨半天她年轻时跑运输的往事。
白鹿和欧豪这些年轻演员挺让人惊喜。原以为他们会把运河子弟演成时尚大片,结果白鹿那个扛缆绳的镜头,手臂肌肉线条和晒红的肤色根本不像化妆效果。欧豪说他理解”谢望和”这个角色,我看出来了——他站在船头收帆时的眼神,跟真正跑船人那种既警惕又自在的状态一模一样。胡军演的老船工更有意思,嘴里哼的小调都是摄制组从运河沿岸采风录来的,连走路的姿势都特意模仿了老渔民特有的摇摆步态。
评论家仲呈祥说的”审美个性”在剧中处处可见。比如用无人机航拍运河全景时突然切到水下镜头,那种从宏大到细微的转换,像极了我们既仰望历史又触摸生活的双重体验。尹鸿教授说的”互相成全”更是一针见血——小说给了剧深厚的底子,剧又让小说里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画面。特别是第二集里那场暴风雨中救船的戏,书里可能就两段描写,到了剧里成了十分钟的生死搏斗,连雨点砸在船板上的声音层次都清晰可辨。
现在想想,《北上》能火真不是偶然。它把大运河拍成了活物——不只是风景,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记忆。那些争论”老传统要不要改”的剧情,简直和我们现实中保护非遗、开发旅游的讨论如出一辙。据说接下来还要做运河主题的纪录片和文创产品,这倒是应了研讨会最后说的”持续挖掘”。毕竟这条河淌了上千年,故事哪说得完呢?就像剧中老船工说的:”运河的水啊,看着平静,底下深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