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国语版「HD1280P/3.4G-MKV」资源下载链接泄漏版百度云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向阳·花》绽放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妈给你买个耳朵”——这句带着浓重口音的承诺,成了《向阳·花》中最让人心碎的台词。高月香,一个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农村妇女,为了让天生耳聋的女儿能听见这个世界的声音,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道路。在监狱里,她遇到了黑妹,一个从小被拐卖、被迫加入盗窃团伙的年轻女孩。两个被生活逼到绝路的女人,在铁窗内相互取暖,又在出狱后继续与命运死磕。
这片子在清明档拿了个票房亚军,但口碑却垫了底。网上吵得最凶的就是这片子到底是在为底层女性发声,还是在消费她们的苦难?那些骂得最狠的影评直接甩出”伪女性主义”、”男性导演意淫女性苦难”这样的狠话。中国人民大学那位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谢丽丽教授说得挺公道——选题能打9分,但拍出来的成片只值3分。
黑妹这个角色算是立住了。你看她刚出狱那段,站在监狱大门口东张西望,手里攥着释放证明都捏皱了。路过的小孩冲她扔石头,她条件反射就要追上去打人,突然又想起自己已经”重新做人”了,硬生生刹住脚步,那表情比哭还难看。这种细节才叫真实,才让人相信这是个活生生的人。
可高月香就假得离谱。一个文盲母亲,出狱后突然就精通各种法律条文,还能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更扯的是她女儿做耳蜗手术那段。现实里这种手术要排期要评估,哪能像电影里演的说做就做。还有那个邓管教,整天跟圣母似的围着犯人转,现实中的监狱民警谁有这闲工夫?这些脱离实际的设定,把好好的现实题材拍成了悬浮剧。
最气人的是结尾那句”虽然我们命贱”。编剧是觉得这样很催泪吗?真正在底层挣扎的人,谁会把自己说成”命贱”?这种居高临下的怜悯,暴露了创作者压根没走进过这些女性的真实生活。就像谢教授说的,导演光顾着展示她们的伤疤,却忘了问问这些伤疤是怎么来的。
这片子倒是有个贡献——把刑满释放人员,特别是女性刑释人员这个隐形群体拽到了大众眼前。她们出狱后要面对什么?房东听说坐过牢直接摔门,用人单位看见案底就摇头,连菜市场大妈都能对她们指指点点。电影里那些刻意制造的冲突,在现实里可能更残酷。但创作者要是真想为她们发声,就该去监狱蹲点采访,去跟踪几个真实案例,而不是坐在空调房里编故事。
说到这我想起前年那个新闻,广西有个女囚出狱后创业卖螺蛳粉,结果被人肉出来坐过牢,网店一夜之间被举报到关门。后来当地司法局的帮扶干部帮她重新选址开店,现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种真实的故事不比电影里那些狗血桥段动人?创作者要是肯下这种功夫,何至于把高月香塑造成法盲秒变维权达人的魔幻角色。
《向阳·花》的争议至少证明一件事:观众不好糊弄了。大家要看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贴着”底层女性”标签的工具人。当镜头对准这些边缘群体时,不该只有猎奇和煽情,更要有对制度困境的追问,对人性复杂的呈现。就像黑妹在雨夜里砸派出所玻璃那场戏,她明明恨透了警察,最后还是颤抖着拨了110举报毒贩——这种矛盾与挣扎,才是现实题材该有的分量。
影片最后定格在那片向日葵花海上,黄得刺眼。导演可能想表达”向阳而生”的寓意,但现实中的”高月香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扶政策、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下次再拍这类题材,但愿创作者能先摘下滤镜,真正走进那些在阴影里挣扎的生命。毕竟再灿烂的向日葵,也得先扎根在真实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