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原声版阿里网盘「HD720P/3.3G-MKV」TC版magnet磁力链接资源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清明时节的沉重记忆:走进731遗址与《731》电影背后的故事
四月的哈尔滨,空气中还带着些许寒意。清明时节的细雨轻轻飘落,仿佛也在为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默哀。4月7日这天早上七点半,天刚蒙蒙亮,一群人已经聚集在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哈尔滨市的领导、文旅局的负责人、陈列馆馆长,还有即将上映的电影《731》的主创团队,以及自发前来的市民代表,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七点四十五分,所有人自发地安静下来。三分钟的默哀时间里,只能听见细雨落在伞面上的沙沙声。我注意到站在前排的一位老人,他颤抖的手紧紧攥着一朵白菊,泪水无声地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默哀结束后,人们依次上前敬献白菊,那些洁白的花朵很快就在纪念碑前堆成了小山。
八点十分,《731》电影的主创人员拿起毛笔,为纪念碑上的文字描红。导演的手有些发抖,每一笔都格外用力。他说这是他们剧组来到哈尔滨后做的第一件事,因为”如果不先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就没有资格去拍摄这部电影”。
安达市的特别实验场遗址距离哈尔滨市区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如今这里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但在1945年之前,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令人发指的人体实验。七三一部队在这里进行野外毒气实验、冻伤实验,受害者被绑在木桩上,遭受着非人的折磨。2013年,这片浸满鲜血的土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历史的见证。
回到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七三一罪证陈列馆,那种压抑感更加明显。走进阴暗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排的玻璃罐,里面浸泡着各种人体器官标本。讲解员说,这些都是当年七三一部队进行活体解剖后留下的”研究材料”。监狱牢房还原场景中,那些不到两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曾经关押过无数被称作”马路大”(意为圆木)的活人实验品。
最令人窒息的是焚尸炉遗址。站在那个黑黢黢的洞口前,我仿佛能闻到当年焚烧尸体产生的焦糊味。陈列馆里保存着大量档案照片,其中一张显示日军在撤离前炸毁实验场的场景——他们试图用炸药抹去罪证,但历史永远不会被炸毁。
电影《731》的制片人告诉我,他们筹备这部电影已经五年多,期间查阅了无数史料,走访了尚在人世的受害者家属。”我们不是在拍恐怖片,”他强调,”而是在用影像保存记忆。那些受害者不应该是历史书上的一个数字,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剧组在开拍前发起了一个公益活动,寻找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中国受害者。这个行动意外地收集到了许多从未公开过的证言和物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拿出了一个发黄的小布包,里面包着她父亲被七三一部队抓走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我等了七十多年,”老人说,”就等着有人能把我父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25年就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了,但这段历史对年轻人来说似乎越来越遥远。在陈列馆里,我遇到一群大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知道七三一部队的详细罪行。”课本上只有几行字,”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说,”但站在这些遗址前,那种震撼是完全不同的。”
《731》电影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映,显然有着特殊的考量。导演说他们刻意避免了过度血腥的镜头,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人物的命运来展现那段历史。”我们想告诉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今天的和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建立在这些苦难之上,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守护。”
离开陈列馆时,雨已经停了。阳光照在刻满受害者名字的纪念墙上,那些金色的名字闪闪发亮。电影宣传海报就立在出口处,黑底红字的”731″三个数字格外醒目。这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电影,但有些记忆,我们必须承受。就像那位献花老人说的:”记住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