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惨案》4.26揭秘真凶,电影频道播出

《尼罗河上的惨案》4.26揭秘真凶,电影频道播出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爱与谋杀在尼罗河上相遇:一桩完美罪案的华丽演绎
“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这句话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可不是什么陈词滥调。想象一下,1937年的埃及,一艘豪华游轮在尼罗河上缓缓前行,甲板上站着十几位衣着光鲜的乘客,他们中有被抛弃的未婚妻、心怀不满的女仆、觊觎财产的律师,还有那个总是神经质地整理胡须的小个子比利时人——赫尔克里·波洛。而就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美丽的百万富翁继承人林内特·里奇韦被人一枪爆头。
20250425012058836559
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愧是”推理女王”,她把这起谋杀案设计得就像一件精密的瑞士钟表。你看那个叫杰奎琳的姑娘,开场时穿着艳红色舞裙在夜总会里与西蒙翩翩起舞,转眼间就成了被抛弃的可怜人。她跟踪前未婚夫和新欢林内特到埃及的那股狠劲,任谁看了都会后背发凉。特别是她在船上突然掏出手枪对着西蒙大腿开了一枪那段,整个影厅的观众都倒吸一口冷气——这女人疯了吗?
说到林内特,盖尔·加朵确实把这个角色演活了。她穿着银色礼服站在甲板上的样子,活脱脱就是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上流社会名媛。但你别看她表面风光,实际上船上几乎每个人都想她死:那个被她抢走庄园的女仆,被她毁掉事业的律师,甚至她最好的朋友都有动机。最讽刺的是,当波洛问”谁受益最大”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新婚丈夫西蒙——这个看似最不可能的人选。
20250425012059663190
肯尼思·布拉纳这次自导自演波洛可真是下了血本。你看他为了塑造这个强迫症侦探,连吃个鸡蛋都要用尺子量着切,胡子的造型复杂得需要专用模具固定。但正是这些古怪的细节,让波洛在调查时那种近乎偏执的观察力显得合情合理。他能在别人只看到爱情故事的地方发现谋杀计划,在众人哀悼时注意到窗帘不自然的摆动。
影片的服装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帕科·德尔加多给每个角色设计的衣服都像在讲故事——杰奎琳的红色舞裙诉说着她的热情与危险,林内特的银色礼服暗示着她的财富与冰冷,就连波洛那套一丝不苟的三件套西装都在说”别想在我面前撒谎”。特别是那场在古埃及神庙前举办的晚宴,衣香鬓影间,谋杀正在酝酿。
20250425012057259467
1978年版本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不是没有道理的,而2022年版在这方面的用心程度丝毫不逊色。游轮”卡纳克号”被设计成漂浮的玻璃宫殿,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走廊投下斑驳影子,既美丽又诡异,简直就是为谋杀案量身定做的舞台。实景拍摄的古埃及遗迹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当镜头扫过卢克索神庙的巨柱时,你会觉得三千年的历史都在注视着这出人性戏剧。
说起来,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精巧的杀人手法,而是藏在案件背后关于”爱能让人疯狂到什么程度”的探讨。杰奎琳对西蒙的爱,西蒙对林内特的爱(或者说对她财产的爱),甚至波洛年轻时那段被提及的悲剧爱情——每一种爱都带着毁灭性的力量。阿加莎·克里斯蒂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让观众在享受推理乐趣的同时,也不禁要问自己:为了爱情,我能做出什么事?
20250425012057939313
当真相最终揭晓时,你会发现这起看似复杂的谋杀案其实动机简单得可怕——就是爱情,或者说对爱情的扭曲理解。波洛在结尾那段关于”爱既是救赎也是毁灭”的独白,配上尼罗河上日出的画面,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时隔四十多年,这个故事依然值得被重新搬上银幕——因为在爱情与死亡这个永恒命题面前,每个时代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夸克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k.yingshibaike.com/517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