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央新片《票房预测2500万》,小众题材如何破局?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精神病院里的荒诞与真实:《阳光照耀青春里》为何没能”疯”出圈?
4月4日上映的《阳光照耀青春里》可能是近期最被低估的一部电影。这部由曾海若执导、饶晓志监制的黑色喜剧,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我们平时避之不及的地方——精神病院。肖央饰演的主角是个被误诊送进精神病院的普通人,春夏、陈明昊、蒋奇明这些实力派则化身形形色色的”病友”,在这个荒诞的小世界里上演着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影片开头就足够抓人眼球:肖央饰演的男主角因为一次意外被送进精神病院,无论他怎么解释自己没病,医生和护士都带着那种”每个病人都说自己没病”的表情看着他。这种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经典电影《飞跃疯人院》,但《阳光照耀青春里》显然玩出了新花样。比如有个场景是病人们集体”治疗”时,一个自称是”外星人”的病友突然站起来,严肃地表示收到了母星的信号,要求立即出院返回太空。医护人员见怪不怪地记录着,而肖央的角色则一脸错愕——到底谁才是真的疯了?
饶晓志的监制给影片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这位《无名之辈》的导演最擅长把小人物置于荒诞处境中展现真实人性。片中王迅饰演的一个小角色特别出彩,他是个因为炒股失败被家人送进来的”病人”,整天在病院里用虚拟货币跟其他病人做交易,还煞有介事地分析”病院经济走势”。这种黑色幽默让人笑着笑着就沉默了——外面的世界,不也一样疯狂吗?
可惜的是,这部质量不俗的电影在票房上却遭遇了滑铁卢。上映首日票房占比只有2.4%,预售总票房甚至不到10万。凤凰院线经理预测最终票房可能止步2500万左右,这个数字对于一部汇集了肖央、春夏等知名演员的电影来说,实在有些惨淡。排片占比8.2%的数据看起来还行,但大部分场次都安排在了非黄金时段,很多观众想看看不到。
为什么这样一部有深度又有趣的电影不受市场待见?首先”精神病院”这个设定确实劝退了不少观众。很多人进电影院图个轻松愉快,谁愿意花钱去看一群”疯子”的故事?虽然影片实际上是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社会偏见和人性异化,但普通观众很容易被题材吓跑。再者,这种需要动点脑子的现实题材作品,在当前追求简单刺激的观影环境下确实吃亏。就像片中那个情节:一个病人坚持认为地球是平的,其他病人为了说服他,竟然真的用病床和床单造了个”地平说”模型出来。这种既荒诞又充满隐喻的场景,需要观众静下心来品味,但现在的市场环境显然更偏爱直给的娱乐。
春夏饰演的女病人是片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她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画画,画作却总是被医护人员当作”病态思维”的体现。有场戏是她偷偷把自己的画塞给肖央,画上是扭曲的高楼大厦和面无表情的行人。当她问”你觉得谁更不正常,画这些的我,还是活在画里那些世界的他们?”时,影院里的观众都沉默了。这种直指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拷问,正是影片最珍贵的地方。
《阳光照耀青春里》面临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下中国小众题材电影的缩影。它既没有大IP加持,也不是简单易懂的类型片,虽然质量过硬,但在《哥斯拉大战金刚》这样的视效大片挤压下,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就像片中蒋奇明饰演的那个角色说的:”正常人觉得我们疯了,我们觉得他们疯了,到底谁在评判标准?”这部电影提出的问题,或许也正是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思考的——我们是不是太急于给”正常”和”疯狂”下定义了?当一部电影仅仅因为题材特别就被市场冷落,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病”?
影片结尾处,肖央终于”康复”出院,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精神病院更加荒诞。这个讽刺十足的结局,或许也暗示了导演对现实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阳光照耀青春里》虽然票房失利,但它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用幽默包装尖锐问题的勇气,已经为国产黑色喜剧开辟了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毕竟,有时候最清醒的人,往往被当作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