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创造力何在?只剩“班味”?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我的世界》这个游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它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16年的时光,全球销量都超过了3亿份。这个游戏的核心就是自由创造,玩家可以在里面随心所欲地建造自己的世界。但是,当这个自由创造的精神被搬上大银幕,变成了《我的世界大电影》,情况似乎就没那么理想了。
很多资深玩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高,觉得它缺乏创造力,和游戏的精神背道而驰。比如北京大学的博士生耿游子民,他也是个资深游戏玩家,给这部电影只打了3.5分,满分是10分。这个分数,可以说是相当低了。
电影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电影把游戏的自由创造内核给扁平化了,变成了机械的线性任务。观众就像是被迫看着角色们机械地执行任务,没有了那种探索的乐趣和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游戏中自由探索的乐趣被剥夺了一样。
再来说说电影的美学问题。电影在美学上选择了保守的路线,把“体素”和“真实感”混在一起,结果就是降低了原作那种极简主义的魅力。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感觉不到游戏世界的那种纯粹和自由。
叙事上,电影也存在问题。电影里的NPC角色比主角更有“人味”,主角团反而显得扁平,故事也沦为了俗套的“英雄之旅”。这种处理,让人感觉不到游戏世界的那种多样性和丰富性。
电影对游戏文化的理解也显得有些陈旧,忽视了当代游戏强调的社交联结和合作创造价值。这让人感觉电影并没有真正理解《我的世界》这个游戏的精髓。
说到底,电影的溃败还是源于主创对原作的“傲慢误读”,缺乏真正的“玩家之心”。电影被批评为只是一部挂着IP的流水线产品,没有体现出《我的世界》应有的创造力和自由精神。
所以,如果想要让游戏在大银幕上绽放应有的光芒,可能真的需要一个真正热爱游戏、理解“创造即自由”的团队来制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电影院里,再次感受到那种自由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