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中有林》开机:于和伟、高圆圆、乔杉、夏之光加盟出演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听说没?沈阳这几天可热闹了,于和伟和高圆圆他们正在铁西区老厂房里拍一部叫《森中有林》的新片。我特意跑去片场附近转了转,那场景布置得可带劲儿——生锈的机床旁边突然摆上九十年代的老式冰箱,墙上还贴着泛黄的《还珠格格》海报,一看就是要把人拽回二十多年前的东北。
导演郑执这回可是玩真的,他以前写的《生吞》被改成剧集《胆小鬼》就够戳心窝子的,这次自己扛摄像机拍电影,选的还是他最拿手的东北叙事。有个场务小哥偷偷跟我说,前天拍于和伟在澡堂子那场戏,老于直接光膀子蹲在瓷砖地上啃冻梨,那架势活脱脱就是下岗潮里熬过来的老工人。高圆圆演的角色更有意思,听说要从二十出头演到六十多岁,光造型就试了七八个版本,光假发套就堆了半化妆间。
这片子时间线拉得特别长,从1998年国企改制那会儿一直讲到现在的短视频时代。有个在剧组打杂的沈阳大妈跟我唠,看见乔杉穿着印着”光荣退休”的涤纶衬衫在职工食堂发飙,她当场就抹眼泪了——跟她老伴儿当年被买断工龄时的情形一模一样。最绝的是张天爱,这次完全颠覆形象演个开烧烤摊的单亲妈妈,据说为了练出东北老妹儿那股虎劲儿,专门在塔湾夜市蹲了半个月学烤鸡架。
朴松日的摄影机位特别刁钻,我瞅见他让助理扛着机器爬消防梯,就为了拍出筒子楼那种压抑感。夏之光演的角色是个关键,听说他得在零下十几度穿着单衣在铁轨上狂奔,NG了十几次膝盖都磕紫了。剧组里传得最邪乎的是韩庚那条线,说是涉及一桩尘封多年的悬案,道具组做的老式BP机都是能真接信号的,有场戏突然接到传呼,把现场演员都吓一激灵。
郑执这回把小说里那套”东北魔幻现实主义”全搬银幕上了。听灯光师说有个场景要还原2003年非典时期的医院,光是调那种惨绿色的灯光就折腾到后半夜。更别说那些细节——印着”沈飞”字样的搪瓷缸、抽屉里皱巴巴的粮票、甚至还有台能出声的”辽河牌”黑白电视机,这些老物件全是剧组在旧货市场真淘来的。
现在沈阳影视圈都在传,说这片子可能是继《钢的琴》之后最地道的东北电影。有个群演大叔跟我说,他参演的那场下岗工人堵厂门的戏,现场真找来二十多个当年的老工人,拍着拍着有人突然嚎啕大哭,导演愣是没喊停,这些意外反应全被收进镜头里了。高圆圆有场在工人村晾衣服的戏,晾衣绳上那些褪色的确良衬衫,全是附近居民捐的旧衣服,风一吹就跟万国旗似的哗啦啦响。
最让我好奇的是那个贯穿全片的”报恩与复仇”主线。听制片主任喝多了漏过一嘴,说是有场戏要在于洪区那边的老林子实拍,剧组提前半年就去踩点,专门等着拍白桦树叶子掉光的萧瑟劲儿。于和伟的角色好像藏着个大秘密,有次拍他在澡堂镜子上的雾气里写字,反复拍了二十多条,后来发现是在写”1994″这个关键年份。
现在这片子保密工作做得贼严实,连群众演员签的协议都有十几页。不过从流出的只言片语能拼出个大概:三个春天可能对应着国企改制、非典和疫情这三个时间节点,两组家庭估计是工人家庭和商人家庭的恩怨。有个道具师说他们做了个会转的”三洋牌”电风扇,是揭开悬案的重要道具,光是做旧就花了三礼拜,扇叶转起来会发出特定的”咔嗒”声——这细节控的程度,看来郑执是把写小说那股较真劲儿全带进电影里了。
沈阳这几天总下雨,剧组天天得盯着天气预报抢拍室外戏。我昨儿个路过看见他们在工人文化宫门口架机器,高圆圆穿着九十年代最时髦的垫肩西装,举着把黑伞站在雨中,那画面就跟从老挂历里走出来似的。这片子要是真能把东北人这三十年的酸甜苦辣拍透,说不定能成今年的黑马。现在就看郑执这个”东北文学鬼才”第一次当导演,能不能把他笔下那些带着铁锈味的文字,原汁原味转化成镜头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