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派克·李导演力作:丹泽尔·华盛顿《天国与地狱》剧照曝光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绑匪抓错人:斯派克·李如何用《天国与地狱》撕裂纽约的贫富伤口
你看过那张海报吗?丹泽尔·华盛顿戴着墨镜和棒球帽,整个人蜷缩在地铁车厢的角落里。这个画面特别有意思——一个本该坐在豪华轿车里的企业高管,此刻却混在普通上班族中间。斯派克·李的新片《天国与地狱》就从这样一个充满张力的画面开始,把黑泽明1963年的经典犯罪片移植到了当代纽约。
故事开场特别抓人。华盛顿饰演的鞋业公司总裁正在会议室里拍桌子,为即将上市的新款运动鞋定价争论不休。”这双鞋成本才28美元,我们要卖400?那些贫民区的孩子会为这个发疯的!”他手下这么说着,而华盛顿扮演的总裁眉头越皱越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电话响了——他儿子被绑架了,绑匪要100万美元。但很快发现,绑匪其实抓错人了,被绑的是他司机的儿子。
这个设定太狠了。你想想,如果是自己儿子被绑,付赎金天经地义。但现在是个清洁工的孩子,公司正在上市的关键期,这笔钱相当于他全部流动资金的四分之三。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华盛顿在豪宅里来回踱步时,镜头突然切到他司机一家住的廉租房,那个被绑的小男孩的玩具还散落在窄小的客厅里。
斯派克·李太会拍这种阶级对立的戏了。他让摄影机像侦探一样在纽约城里游走——上东区的玻璃幕墙大厦倒映着哈莱姆区斑驳的旧楼,华尔街精英的皮鞋踩着地铁口无家可归者铺的硬纸板。有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绑匪在电话里吼”你们有钱人根本不懂”,而此刻画面里华盛顿正对着镜子调整他价值5000美元的领带夹。
这片子能进戛纳非竞赛单元真不意外。斯派克·李把黑泽明原作里那种道德困境拍得更尖锐了。原版发生在1960年代的日本,企业高管面对的是战后经济复苏期的阶层分化。而新版里,华盛顿要对抗的是更赤裸的资本主义逻辑——董事会成员直接说:”用这笔赎金我们能收购两个竞争对手。”你看他当时那个表情,就像被人当胸打了一拳。
表演方面,华盛顿这次真是豁出去了。有场戏是他独自在办公室过夜,突然开始对着空气咆哮:”我不是坏人!我父亲以前就在制鞋厂干活!”说着说着把整面展示柜的运动鞋样品全砸了。这种爆发力让人想起他早年《训练日》里的表演,但多了中年人的疲惫感。顺便说,电影里那些运动鞋的设计暗藏玄机,后跟都印着”天国”或”地狱”的字样——这哪是卖鞋,分明在卖阶级幻觉。
说到改编,斯派克·李很聪明地保留了原著小说《国王的赎金》的核心冲突,但把企业从化工集团改成运动品牌。现在看简直神来之笔,毕竟还有什么比限量版球鞋更能象征这个时代的贫富差异呢?电影里有段蒙太奇:黑人少年在橱窗前摸着印有华盛顿签名的天价球鞋,下一秒镜头切到制鞋工厂里童工皲裂的手指。
这片子最让人坐立难安的是它提出的问题:一个人的命值多少钱?当华盛顿最终决定支付赎金时,他妻子歇斯底里地喊:”那是我们女儿的大学基金!”而司机夫妇全程沉默地站在角落,他们的沉默比任何台词都有杀伤力。斯派克·李用手持镜头拍这段,画面晃得人头晕,就像在逼观众做选择。
结局我就不剧透了,但可以说电影最后十分钟的追车戏是在真实纽约地铁里拍的。华盛顿摘了墨镜在人群中狂奔那段,背景里闪过各种肤色各种阶层的面孔,简直是对片名”天国与地狱”最直白的诠释。看完电影我站在影院门口发了半天呆——现在纽约地铁里,可能正坐着无数个在”天国”与”地狱”之间摇摆的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