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沙》导演:有机农业,现代性的反思与心灵归宿

《内沙》导演:有机农业,现代性的反思与心灵归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在灰蒙蒙的江风中寻找生活的答案
五月的杭州已经有些闷热,但在《内沙》的超前点映现场,观众们仿佛被带到了长江入海口那个湿冷的冬天。这部5月13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的电影,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土地、理想和自我的故事。
cdbf6c81800a19d882f88a3341824384a71e4690.jpeg@f_auto
崇明内沙岛的冬天真是冷啊。镜头里永远灰蒙蒙的天,潮湿的沙洲上刮着刺骨的江风,小余穿着臃肿的棉袄在有机农场里忙活。这个由非职业演员张丹扮演的年轻女孩,提前两个月就跑到岛上体验生活,她手上那些细小的伤口和晒黑的皮肤,都是实打实的农场印记。导演杨弋枢说,她就是要这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真实感。
农场的生活并不浪漫。小余每天要对付不听话的蔬菜,要应付难缠的客户,还要操心账本上越来越难看的数字。最要命的是,她那个总爱唠叨的母亲突然说要来岛上住几天。银幕上,母女俩在简陋的厨房里剥毛豆,母亲数落着她不该放弃城里的工作,小余闷头不说话,只是把豆子扔进碗里的声音越来越响。这种日常的张力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有力量。
d0c8a786c9177f3e968251b502b7fac89e3d5658.jpeg@f_auto
杨弋枢导演的灵感来自很多真实的人和事。她说那个总是熬不好汤的汤老师,那些在有机农业路上跌跌撞撞的年轻人,还有她自己母亲那一代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慢慢变成了这部电影的养分。在崇明岛采风时,她看到冬天的土地虽然荒凉,但底下其实孕育着新生命,这个发现让她找到了故事的基调。
电影里有很多让人忘不掉的细节。清晨小余蹲在地里检查菜苗时呼出的白气,夜里被江风吹得哗啦响的塑料大棚,还有她独自在岸边看着浑浊江水发呆的背影。这些画面没用任何配乐,就是自然的声音,反而让人听得更清楚。中国美术学院的刘智海教授特别提到,张丹把那种”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的孤独感演得太真切了。
03087bf40ad162d972c5253b63a768e38a13cd72.jpeg@f_auto
有个场景特别打动人。小余的母亲终于试着帮女儿干活,结果把好好的菜苗都踩坏了。两人吵完架,母亲坐在田埂上抹眼泪,小余远远地看着,最后走过去蹲在她旁边,什么也没说,只是递过去一杯热水。这时候镜头拉远,灰蓝色的天底下,两个小小的人影和一排排塑料大棚,就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来看点映的观众里有个曾经开过农场的老教授,他说看到小余半夜打着手电筒捉虫那段,差点哭出来。那种明明知道可能白费力气,还是想坚持下去的心情,搞过农业的人都懂。电影没给出什么热血沸腾的成功故事,小余最后也没变成什么”有机农业女王”,她只是学会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平衡,就像学会在咸涩的江风里呼吸一样。
e1fe9925bc315c6023870c1cfcc90a1c485477be.jpeg@f_auto
散场的时候听到两个年轻观众在讨论,说现在敢拍这么”慢”的电影真是不多了。确实,《内沙》里连吵架都是慢吞吞的,但它那种真实的生活质感,反而比很多热闹的片子更让人走心。在这个人人都急着要答案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像小余那样,在潮湿的沙洲上,慢慢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夸克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k.yingshibaike.com/703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