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1994》曝剧照 2025银幕见

《艺术学院1994》曝剧照 2025银幕见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铁线描勾勒出90年代艺术青年的棱角
“你看那个人的轮廓,像不像被钢丝勒出来的?”朋友指着《艺术学院1994》的海报突然问我。确实,那些人物线条硬朗得像是用铁丝拗出来的,可偏偏背景又是那么温润的工笔画,这种奇妙的冲突感一下子就把我拽进了刘健导演构建的90年代艺术学院。
20250429024718325631
这部入围柏林金熊奖的动画长片,用最传统的二维手绘方式,把观众带回到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导演刘健这次没玩《大世界》里那种刺眼的赛博朋克色调,而是选择了水墨淡彩打底。记得有个长镜头特别打动我:傍晚的画室里,阳光斜斜地穿过铁窗,照在那些未干的油画上,颜料的气味仿佛能透过银幕钻出来。这种细腻,是用电脑特效绝对做不出来的质感。
影片里到处都是90年代的密码。斑驳的砖墙上贴着”星星美展”的海报,宿舍里传来崔健的《一无所有》,画架旁堆着翻烂的《西方现代艺术史》。有个细节特别戳人:主角小林总爱把铅笔削得特别尖,可画着画着笔尖就秃了,就像他们被现实慢慢磨平的锐气。刘健用”铁线描”画人物真是绝了,那些硬邦邦的线条分明就是艺术青年们硌人的棱角。
20250429024721852822
说到色彩运用,有个场景让我记到现在。小林失恋后独自爬上教学楼天台,背景突然从工笔画的细腻变成大块的水墨晕染,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压下来。这种情绪化的色彩变化,比任何台词都来得直接。后来听说这段是画师们用真正的宣纸试了上百次才调出的效果,就为了还原南方雨季那种粘稠的潮湿感。
影片入围奥斯卡初选名单时,评委特别提到”用最中国的技法讲最普世的故事”。确实,看着那些为毕业创作发愁的学生,谁没经历过理想撞上现实的时刻?有个情节特别真实:老教授看着学生的前卫作品直摇头,最后却偷偷把自己的颜料塞给这个”不听话”的学生。这种沉默的传承,比任何热血宣言都更有力量。
记得首映时有观众问刘健,为什么要坚持手绘这种”笨办法”。他当时说:”就像影片里那些学生用炭笔反复修改素描一样,有些笨拙才是真实的青春。”现在想想,那些看似生硬的铁线描,不正是对规整世界最温柔的抵抗吗?当所有人都在追逐3D渲染的今天,这种坚持用铅笔对抗数字洪流的姿态,本身就像极了90年代那群固执的艺术青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夸克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kk.yingshibaike.com/711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