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不虚此行》日本将映 日版海报治愈暖心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胡歌在日本演了个写悼词的,这片子有点意思
听说没?胡歌的新片《不虚此行》要在日本上映了,日本那边给改了个挺文艺的片名,叫《来し方 行く末》。这片子去年在国内上的时候我就去看了,没想到现在要漂洋过海去日本了。说实话,这片子跟胡歌以往那些古装大男主戏完全不一样,他这次演了个特别接地气的角色——专门给人写悼词的编剧。
胡歌在片子里叫闻善,本来是个写剧本的,结果事业不太顺,阴差阳错就干起了写悼词这行。你说这职业够冷门吧?我头回听说还有专门干这个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边缘的职业,让闻善遇见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记得有个场景特别戳我,闻善坐在殡仪馆外面的长椅上,手里攥着笔记本,对面坐着个刚失去老伴的老太太。老太太絮絮叨叨说着老伴生前爱养花,总把月季养死,可每年春天还是不死心地去买新苗。胡歌就安安静静听着,时不时在本子上记两笔,那眼神特别温柔,又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
这片子的导演刘伽茵挺有意思的,她之前拍的片子都是那种特别生活流的。这次她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普通人——有失去独子的中年夫妇,有跟父亲多年不和的职场女性,还有那个总来殡仪馆转悠的古怪老头。吴磊演的小尹这个角色也挺出彩,他跟胡歌的几场对手戏特别自然,一个死气沉沉,一个活力四射,俩人站一块儿就有戏。
日本那边的宣传海报做得挺有味道,就是胡歌趴在桌上写字的侧影,光线特别柔和,跟他平时那些硬照完全不是一个感觉。预告片里剪进去几个镜头,有闻善蹲在路边吃盒饭的,有他站在灵堂外面迟迟不敢进去的,还有最后那个他在天桥上把一叠纸撒向空中的画面,配着钢琴声,确实挺催泪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齐溪演的那个角色,她委托闻善给她父亲写悼词,结果俩人聊着聊着就吵起来了。她说父亲一辈子都在等她道歉,可直到最后她都没说出口。那场戏胡歌没接话,就看着她哭,然后默默把已经写好的悼词撕了——因为那根本不是她父亲真实的样子。这种细节特别打动人,比那些刻意煽情的桥段高级多了。
娜仁花老师演的老太太也特别真实,她拿着老伴的旧照片跟闻善说:”他走的时候穿的那件毛衣,还是我二十年前织的,袖口都磨破了。”就这种特别日常的对话,反而让人鼻子发酸。黄磊演的殡仪馆主任也挺有意思,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可每次见到闻善都要唠叨两句”你这工作干久了容易抑郁”。
这片子4月25号在日本上映,我猜日本观众应该会喜欢这种调调。它不像商业片那么热闹,但后劲特别大。看完之后我走在路上,看见街边卖烤红薯的大爷,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大妈,突然就觉得这些平凡的日常特别珍贵。胡歌这次真是完全放下了明星架子,有几场戏他头发乱糟糟的,穿着皱巴巴的衬衫,跟素人似的。但恰恰是这种状态,让闻善这个角色特别可信。
要说这片子有什么缺点,可能就是节奏有点慢。但话说回来,写悼词这种事本来也快不起来。闻善每次接新委托,都要跟家属聊好久,有时候还得去逝者生前常去的地方转转。有场戏是他坐在一个老教师生前的办公桌前,翻看批改到一半的学生作业,镜头慢慢扫过红笔写的评语,那种未完成的感觉特别戳心。
日本版预告片里有个镜头是国内版没有的,闻善撑着黑伞站在雨里,远处是模糊的送葬人群。这个画面特别有日本电影的味道,安静又克制。可能这就是他们特意选来吸引日本观众的片段吧。说起来这片子的摄影确实讲究,很多画面构图都像水墨画似的,特别是拍胡同里那些日常场景的时候,晾衣绳上的衬衫、窗台上的绿植,全是生活气息。
看完电影我最深的感受是,原来悼词不只是给死去的人写的,更是给活着的人一个重新认识逝者的机会。闻善在帮别人整理回忆的过程中,自己也慢慢找到了继续创作的勇气。最后他在天桥上撒纸的那个镜头,我猜那些纸上写的可能都是他没机会拍成电影的故事吧。这片子就像一碗温热的粥,不刺激,但喝下去整个人都暖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