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38年后再映,何以成就经典?

《倩女幽魂》38年后再映,何以成就经典?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38年后重看《倩女幽魂》,我终于读懂了宁采臣眼里的破碎感
记得第一次看《倩女幽魂》是在大学宿舍里,室友用笔记本电脑放的盗版资源。画质模糊得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但张国荣那双含着泪光的眼睛,还是让我记了很多年。最近4K修复版重映,我特意去电影院补了这张票。当银幕上出现宁采臣撑着破伞在雨中奔跑的画面时,我突然发现——这个书生眼里的破碎感,原来是整部电影最精妙的伏笔。
20250328093607910548
38年前的香港,徐克把《聊斋志异》里四百多字的《聂小倩》抻成了一部绮丽的人鬼恋。现在回头看,张国荣演的哪里是个迂腐书生?分明是给现代人写的一封情书。他收账时被淋成落汤鸡还惦记着账本不能湿,见到美若天仙的小倩第一反应是”姑娘你的脚流血了”,这种笨拙的温柔比任何海誓山盟都动人。特别是兰若寺夜读那场戏,烛火映着他忽明忽暗的侧脸,明明怕得手都在抖,还要强装镇定说”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这种脆弱与倔强的矛盾感,活脱脱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缩影。
王祖贤的聂小倩更绝。现在古装剧动不动就”天下第一美人”,可哪个能比得上小倩赤足踏过纱帐的惊鸿一瞥?她飘进窗户时带起的水袖,像极了曹植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但最美的不是皮相,是她给宁采臣梳头时突然落下的那滴泪。当时不明白女鬼为什么哭,现在才懂——那是发现自己居然还能为人心疼时的震撼。电影把原著里单纯报恩的故事,改成了两个破碎灵魂的相互救赎。宁采臣教她做人比做鬼快活,她教会书生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圣贤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20250328093606288255
这些年翻拍的小倩故事少说也有几十版。有让聂小倩穿深V长裙的,有把宁采臣改成捉妖天师的,最近某版甚至让燕赤霞和宁采臣搞起三角恋。但为什么观众只认87版?中国传媒大学的江逐浪教授说到了点子上:后来的改编者光顾着复制王祖贤的发型张国荣的长衫,却忘了抄作业要抄精髓。就像电影里那幅被雨水晕染的画,真正的美不在于线条多精致,而在于留白处欲说还休的余韵。
徐克最聪明的是给古典故事装了个现代内核。原著里宁采臣救小倩是因他”性慷爽”,电影里却变成小人物对命运的反抗。当书生抱着骨灰坛对黑山老妖喊”她是我的”时,银幕外的80年代香港观众看到的,何尝不是自己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改编智慧在今天尤其珍贵。我们总说传统文化要创新,但看看现在多少古装剧把”创新”搞成乱炖——让李白玩嘻哈、武则天搞宫斗,倒不如学学《倩女幽魂》,把当代人的焦虑与渴望,悄悄缝进古人的衣袖里。
20250328093607934454
重映散场时,听到前排姑娘哼《黎明不要来》。突然想起张国荣去世那年,有影迷在文华酒店楼下放这首歌。当时觉得伤感,现在倒觉得庆幸——幸好经典从不怕时间。就像宁采臣最终没能留住小倩,但那些雨夜里的拥抱、破庙中的对视,早变成比永远更长久的东西。走出影院时春雨正浓,恍惚看见转角处有个穿白裙的姑娘撑着油纸伞,也不知是雨水模糊了视线,还是三十八年的光影本来就在某个维度从未散去。
(全文字数:约1050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夸克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k.yingshibaike.com/453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