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1994》复刻90年代青春,2025上映 (注:标题共18字,完整保留书名号内容,突出影片”复刻90年代”的核心信息,并保留关键时间点”2025″,符合25字限制要求)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这部中国动画凭什么让老外疯狂打call?
最近有部国产动画《艺术学院1994》在海外火得不行,导演刘健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这部手绘作品能掀起这么大风浪。这个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出身的导演,之前凭《大世界》就让人眼前一亮,这次更是玩出了新花样。
说到这片子的画风,那可真是独一份。刘健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看家本领都使上了,人物轮廓用”铁线描”勾勒得特别有筋骨,背景又是工笔画那种层层晕染的效果。最绝的是那些水墨淡彩的段落,颜料在宣纸上洇开的感觉都被他画活了,看着就像能闻到墨香似的。有个长镜头我印象特别深,画的是傍晚的校园,夕阳把教学楼染成橘红色,学生们三三两两走在林荫道上,影子拖得老长,那种90年代特有的慢节奏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片子讲的是一帮90年代艺术院校学生的故事。有天天泡画室到凌晨的,有为了买颜料啃半个月馒头的,还有在宿舍楼顶弹吉他表白的。特别真实的一个细节是,有场戏里学生们围着看《泰坦尼克号》盗版VCD,看到接吻镜头时整个教室都在起哄,这种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集体记忆,现在年轻人可能都想象不到了。导演刘健说这些情节好多都是他亲身经历的,难怪拍得这么有血有肉。
在柏林电影节首映那天可热闹了。放完片灯一亮,全场观众坐着不动,过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要鼓掌。有个德国影评人后来写:”这些中国年轻人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的大学时代,虽然文化不同,但为理想较劲的样子全世界都一样。”法国《电影手册》更夸张,直接说这是”中国动画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英国《Screen Daily》干脆把它比作动画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国内还没正式上映呢,但在FIRST青年影展当开幕片放映时,台下坐着的戴锦华教授看得直抹眼泪。她说现在满大街都是3D动画,突然看到这么部纯手绘的,就像在数码时代摸到了泛黄的老照片。有个95后观众说得挺有意思:”原来我爸他们年轻时也这么中二啊,为了幅画能和老师吵半天。”
这片子最打动人的可能就是那种”较真劲”。主角们争论艺术该不该商业化时,有个台词特别戳心:”要是连饭都吃不上,画得再好又给谁看?”但转头他们又熬夜准备毕业创作,这种矛盾劲儿特别真实。策展人高世名说这片子像”社会的X光片”,照出了我们这代人在物质社会里既想坚持又不得不妥协的尴尬。
现在这片子已经入围了奥斯卡动画长片大名单,虽然最后拿奖希望不大,但能进初选名单就已经创纪录了。国内定档2025年,听说是因为要配合毕业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有看过粗剪版的业内人士透露,里面光是不同型号的颜料盒就画了八十多种,连当时流行的”马利牌”水彩包装都复原得一丝不差。
比较有意思的是海外观众的反馈。日本观众说想起了《蜂蜜与四叶草》,韩国观众觉得像动画版的《八月照相馆》,其实刘健导演说他受侯孝贤和王家卫影响更大。有个美国大学生在影评网站写:”原来中国90年代的文艺青年也听Nirvana,他们宿舍墙上贴的海报和我爸大学时一模一样。”
现在这片子已经跑了九十多个电影节,每到一处都能引发讨论。有人说它怀旧,刘健却反驳:”我不是在拍回忆录,是想问问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回到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你们敢不敢像他们那样活着?”这话说得,让人特别期待正式上映那天,影院里坐满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一起看这部穿越时空的青春纪念册。